技術概述:目前水稻紋枯病紋枯病不論是發生頻率、發生面積,還是危害造成的產量損失均居水稻病害之首,年發生面積2.5億~3.0億畝次。該病喜高溫(25~33℃)潮濕(相對濕度90%以上)、氮肥施用多會加重病害嚴重度。如果不防治,年均造成稻谷損失約728萬噸。
紋枯病菌屬土傳、腐生-半腐生、廣譜寄生性病原菌。目前雖無免疫和高抗品種,但品種(組合)間抗(耐)病、感病水平差異較大。一般年份,水稻生育前期可通過控制水的排灌,有機肥、化肥結合,氮、磷、鉀平衡施用,控制氮肥等的施肥措施可有效控制紋枯病,后期(孕穗—乳熟)采用倍量式施藥即可基本防控紋枯病。如水稻敏感生育期(分蘗盛期、孕穗—乳熟期)高溫、陰雨天多,則應在分蘗期和后期各施一次藥。
增產增效情況:一般年份挽回產量損失8%~15%,重發年份可挽回產量損失30%~45%,減少用藥次數和氮肥用量。每畝增收50~150元
技術要點:
(1)選用抗(耐)病品種(組合),犁耙田時撈出田面浮渣深埋或燒毀。
(2)采用寬窄行、合理種植密度。深水返青、前期淺水勤灌、后期干濕交替灌溉,嚴格控制氮肥,慎施穗(氮)肥。
(3)后期用藥量加倍噴霧防治1次。畝用5%井岡霉素水劑200~300毫升,300克/升苯醚甲環唑·丙環唑乳油25~30克/畝、25%粉銹寧100克/畝、30%己唑醇懸浮劑25~30克/畝,對水50~60千克粗霧噴于稻株中下部。
注意事項:前期一定要調控好肥水,視氣候、苗情結合病情,后期適當增加一次用藥。必須用夠藥量,采用粗霧噴于稻株中下部,特別是對于葉片寬大、冠層密閉、植株高大的雜交稻和超級雜交稻。施藥期間和藥后保持田間淺水層。
適宜區域:全國各稻作生態區。